陈孟强,1949年9月生,仁怀市美酒河镇马桑坪人。1974年进入茅台酒厂工作,2009年退休,从事茅台酒酿造与研究的40多年间,他在专业技术上精益求精,对茅台酒生产技术勇于创新,在工艺实践中大胆改革,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了显著成绩,为探索中国酱香白酒提高产量,从而实现万吨茅台酒的工艺、设备奠定和夯实了基础。
陈孟强 资料图
我的家乡在仁怀美酒河镇的马桑坪,曾作为盐运通道的周转站而繁荣。“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这一诗句就描述了清朝时仁怀酒业兴旺、盐运发达的盛况。
小时候,听父辈讲了太多酒的故事,我从小就对酒感兴趣,这一辈子也是在与酒打交道,可以说,酒是我这一生的缘。而茅台,则成就了我的这份“酒缘”。
我是1974年进的茅台酒厂,在这之前,曾在仁怀最边远的生产队当了6年知青,带着乡亲们种过花生、棉花、甘蔗,搞得有声有色。这段生涯也让我明白一个道理:知识是第一生产力,想把事情干好,人必须肯学习、有文化。
当时的茅台酒的种种酿造工艺,没有书面文字,全靠老酒师言传身教,但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大家又道不出所以然来,反正就是跟着老师傅干。和多数工人比起来,我这个“老三届”算有文化的了,加上我爱探索一些老酒师们解释不了的问题,比如“同样的窖池为何产量有差距”之类的,慢慢地,开始归纳出来一些茅台酒生产的操作规律。
陈孟强在茅台酒年产800吨扩建项目现场
还记得1979年,我已经在制酒班当班长了,在二轮次酒的时候,我们班就生产出了酱香酒,这在当时是破天荒的事,全厂都来学习我们的操作流程,现在想起来都还很自豪。
但要说最自豪的事,还是曾经有幸指挥茅台酒年产800吨扩建工程投产。在现在看来,正是有当年的800吨,才有了今后的2000吨、1万吨,乃至现在的接近5万吨。
1988年,针对八十年代中期茅台酒生产停滞不前,乃至完不成国家生产计划的严峻局面,厂领导安排我去主持茅台酒年产800吨扩建项目,至今我都记得领导对我说得话:“有什么困难都必须攻克,我全力支持你!”
那些日子,困难一个接一个的来,我和同事们加班加点攻坚,真的可以说是战天斗地。特别是在投产准备期间,既要继承茅台酒传统工艺,又要能确保投产质量,没有一条现成的道路可以遵循。
例如,茅台酒生产以前一直用的是泥窖、碎石窖,在试验过程中,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大胆改进了窖池的砌筑结构和筑窖方法,把泥窖、碎石窖改造为条石窖,经过投产后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今后的酒窖制作工艺提供了经验。
经过边实践边探索的努力,我们对茅台酒传统工艺大胆创新,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创造了茅台酒厂新投产厂房当年实现优质高产的硕果,为“八五”计划新增2000吨创建了工艺、设备、生产等良好的开端,更为实现茅台酒生产1万吨夯实了基础。
回忆往昔峥嵘岁月,有太多茅台人斗严寒、战酷暑,为茅台酒厂的发展付出青春年华和心血智慧。新中国成立70年来,茅台酒厂一天天变样,道路一点点延伸,厂房一幢幢拔地而起,可以说,茅台的发展历程,就是新中国工业化从一穷二白到后发赶超的一个缩影。70年,弹指一挥间,茅台从小作坊变成了大工厂,我们的国家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09年从茅台退休后,我仍然在与酒打交道,虽然工作的重心不在茅台了,但茅台一直是我心里最大的牵挂。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到厂里转一转,看一看曾经奋斗过的地方。希望茅台好,希望祖国繁荣富强。
口述:陈孟强
记录: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李勋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