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编感叹加粉越来越难,粉丝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公众号阅读量雪崩式下滑。
这是公众号现在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通过互联网品牌营销传播服务商中秘传媒,小编深知网络营销是多渠道的。不过大概在2013年,微博和微信运营算是成为了中国社会化营销的标配,大部分社会化营销都围绕微博微信及其形成的KOL生态进行,这种情况在中国社会化营销占据了很长时间。
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的社交网络开始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除微博微信,相继诞生了陌陌、知乎、秒拍、映客直播等社交属性的应用,它们共同构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新生态。这一现象预示着社会化营销的下一个趋势:全平台营销!
移动互联网时代,双微运营面临挑战
在新时代的今天,消费者可能只对某一两款应用依赖性更大(比如微信、微博、腾讯QQ),其实现在人们更多的可能是他们在不同的时间段使用不同的应用,今天一个使用社交媒体的人典型的一天可能是这样的:
观察上图,中秘传媒的小编发现,社交媒体人的时间被这些应用软件切割成碎片。可以看出,随着社交媒体生态的发展,用户的注意力从集中在微博、微信分散在上述的不同的社交软件。
所谓,哪里有用户,哪里就有营销,这些应用软件用户增多,相应的营销也就随之而来,全社交平台营销逐渐取代双微运营!
开篇我们提到,吸粉越来越来难,成本也越来越高,这是“双微”在面对如今的网络营销大环境,其弊端衍生出来的问题。关于双微的弊端,中秘传媒给你梳理了以下几点情况:
1.覆盖面有限
从覆盖面来说,双微合并用户虽然已超10亿,但它们并不能占领用户的全部时间,在碎片化媒体时代,用户还有很大的时间段在使用其他应用。
就像上面图片显示的,上班族可能上午上班路上使用网易云音乐,下班回家的路上看今日头条等等,因此依然会错过大部分双微渠道上的信息。品牌方只盯准双微渠道,已不能覆盖更大面积的精准人群。
2.内容形式受限
中国的社交网络环境可能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环境,这个环境是不断进化的,2011年微博营销,2013年微信营销,2016年直播营销,2017年短视频营销……
面对复杂变化的社交媒体环境,品牌方需要主动求变,丰富自己的内容和创意,与时俱进。
3.圈层传播受限
双微固然在现今覆盖了最主要的互联网用户,但不同圈层的用户对它们的依赖程度并不尽相同,就如网上流传的中文互联网舆论的平行宇宙一图中所显示的。
如果品牌方所针对的目标人群是高学历的文艺小众人群,那利用双微这样的大众社交媒体平台做传播可能并不合适。
在碎片化的今天,品牌方需要面对社交媒体的新形势作出改变,一方面从双微运营的局限中走出来,另一方面探索并紧跟社会化营销的新趋势。
国内的社交媒体环境进化很快,但也很复杂,但总体来讲也并未脱离长文章,短文章,图片,问答,短视频,长视频,直播这几种主要形式。
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优酷、今日头条、秒拍、知乎、豆瓣、网易云音乐、贴吧、直播(花椒、映客、一直播)等,以及它们自己所处领域的垂直平台,形成了下面的国内全平台营销矩阵。
中国社交媒体环境的复杂化,一直以来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品牌不是要兼顾到所有社交媒体,而是要根据品牌的调性和需求寻找适合的社交媒体。
如果一个社交网站是一个城市,那么这些城市的公民的身份,特点,爱好都有所不同,不同的品牌就需要针对的自己的需求到合适的“城市”进行宣传。如果给这些平台一些关键词和标签,展示在我们面前大概是这样的:
从上图可以知道,如果你的品牌调性偏文艺,就可以考虑豆瓣作为传播平台,比如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在豆瓣同城页的广告就比较恰到好处。
如果你的品牌调性偏技术,内容也非常专业,就可以考虑知乎作为传播平台。
比如西门子一篇关于风力发电机的内容,在知乎上获得了接近500个赞和100多个评论,而同样的内容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只获得了4000多阅读和20多个赞,对于这种非常专业的内容,显然知乎人比微信人更感兴趣。
品牌的同篇内容,在官方知乎机构账号与微信公众号的不同效果
各平台除了自身内容上的性质外,它们的内容形式和覆盖圈层也不同。
通过上图分析到:虽然双微用户数最多,但他们覆盖的是大众圈层,涉及到某个相对精准的圈层,它们也并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时候全平台营销就能够发挥它的作用。
相对于双微运营,全社交平台营销策略的好处显而易见:
1、覆盖面更广泛,全社交平台营销可以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覆盖更广泛的渠道,增加用户在不同时间段与品牌的接触点。
2、形式更加多样,全社交平台营销的形式不仅有文字,还有图片,问答,长短视频等,可以使得品牌的内容形式更加丰富。
3、覆盖圈层更加精准,全社交平台营销可以让内容得到更相关人群的关注,从而影响这些人成为潜在消费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