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浩浩荡荡,在辽阔的江汉平原东部与汉江交汇,形成一座有着3500年悠久历史的繁华城市——江城武汉。
武汉号称“九省通衢”,全市面积8569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1121万人,GDP为16223亿元。为无害化处理城市每天产生的巨量生活垃圾,2010年6月11日,武汉市建成投运了浙能锦江环境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垃圾发电厂。
2020年12月,“中国垃圾发电万里行”采摄组来到英雄的城市武汉,专访了武昌垃圾发电厂这个英雄电厂。
武汉首家垃圾发电厂
武昌垃圾发电厂位于武汉市江夏区,占地92亩,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1000吨,工程总投资3.7亿余元,主要处理江夏区、武昌区、洪山区及东湖开发区的生活垃圾,采用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异重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工艺。项目于2008年12月9日正式开工,于2010年6月11日全部建成投入试运行,是武汉市建成投运的第一家垃圾焚烧处理厂。该项目是武汉“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两型社会”的重要建设项目,被列入湖北省13个阳光示范工程名单。
危急时刻勇担重任
浙能锦江环境武昌、汉口垃圾发电厂在2020年武汉长达76天的封城抗疫中,处理生活垃圾共计23万吨,占当时整个武汉市所产生活垃圾的40%,利用余热发电7500万度,为武汉抗疫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武昌、汉口垃圾发电厂还在整个城市医疗垃圾暴涨、处置能力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根据政府的部署要求,严格按照生态环境部生活垃圾焚烧厂应急处置医疗垃圾相关规范进行操作,共计处理近1000吨灭活医疗垃圾和医院以及隔离区的生活垃圾,主要为雷神山医院灭活医疗垃圾和院区生活垃圾,汉口地区隔离点方舱医院灭活医疗垃圾等。
武昌垃圾发电厂专门成立由党员干部带头的雷神山医院垃圾处理小组。医疗垃圾通过密闭的专用车辆运输至电厂,通过消毒和全密闭的负压舱给料进入焚烧炉,经过900 ℃高温焚烧处理,有效杀灭病毒,切断潜在的残留病毒传播问题,操作人员全程按医疗垃圾处置要求做好防护措施。
2020年4月6日,武汉雷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江夏区工作专班专为武昌垃圾发电厂发来《致谢函》,感谢电厂组织人员处置院区的生活垃圾,确保了雷神山医院环境整洁和工作正常开展,有效地杜绝了二次污染的发生。
此外,武昌垃圾发电厂在自身抗疫物资非常短缺的情况下,还给附近村民派发口罩、防护服、生活用品等,鼓舞、坚定了村民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勇气。
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作为湖北省武汉市建成运行的第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在武昌垃圾发电厂一期项目运行近4年时间内共计焚烧处理生活垃圾180万吨,节约填埋土地600亩,相当于一个大型填埋场的土地面积,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近年来随着武汉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垃圾量逐步增加,根据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研究长山口生活垃圾处理场扩产问题的专题会议纪要》,结合武汉市垃圾处理的迫切需要,武昌垃圾发电厂制定不影响日常生产的改扩建计划,得到了省市区街道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武昌垃圾发电厂成功改扩建后,新增1000吨/天垃圾处理量,为武汉市经济建设和市民生活环境改善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2010年6月——2019年12月,项目累计发电17亿千瓦时,处理垃圾524万吨。通过清洁焚烧处理生活垃圾,既解决了武汉市严重的生活垃圾环境问题,又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较好地达到了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目标,符合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政策。
探寻协调循环新道路
根据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研究加强全市生活垃圾、建筑弃料弃土处理工作的指导精神,武汉市急需抓紧实施生活垃圾处理扩能升级,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工作精神,武昌垃圾发电厂在2017年启动了武汉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预处理项目开工前手续办理工作。
项目选址于江夏区金口街姚湾村和同升村交界处,毗邻武昌垃圾发电厂西侧。项目计划征用149亩土地,投资3.6亿元,在原有2000吨/天处理量的基础上通过分选干化减量,增加1500吨/天处理规模,最终形成综合垃圾处理量达3500吨/天。拟建设4条生活垃圾机械分选和垃圾干化生产线,将进厂垃圾经机械分选后制成固体回收燃料,同时预留500吨/天厨余垃圾处理的扩建场地。
待垃圾分类预处理及改扩建项目建成后,武昌垃圾发电厂将成为武汉首个可综合处置生活垃圾、污泥、厨余等城市固废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充分发挥协调循环优势,打造城市生态综合体,有力保障武汉市城市生态环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