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现场
梁春晓主任作主题演讲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只有一个人还爱你虔诚的灵魂,爱你苍老的脸上的皱纹。”我们从来到世界,总会老去,直到临终,这是无法逃脱的生命规律,也是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的生命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该如何老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回答道:“尊严的老去”。
曾红颖主任作主题演讲
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潘维教授在接受求是网采访时谈到,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却伴随着人民很多焦虑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到了一个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时代,而这个不均简而言之就是“养小送老”的问题。潘维老师在《信仰人民——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传统》一书中谈到了解决这一世界难题的对策,那便是“信仰人民”,帮助人民切实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大事小情。
而在今天的中国福鼎,各方贤达荟萃一堂,他们在中国首个佛教养老论坛上共同探讨了“养老”这件关乎每个人的“大事”,也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国事”。
论坛现场
老龄化是世界性普遍难题,亦是时代的恩赐
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主任,老龄社会30人论坛发起人梁春晓通过中外比较研究的方法,从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心理三个维度详细分析了世界老龄化现状、中国在世界老龄化进程中的位置以及应对老龄化的可行性举措。
赵哲伟博士作主题演讲
“1950年,全球的老龄化国家有49个,现在已经增加到近100个,目前中国的发展阶段就是快速老龄化阶段,未来我们会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老龄化是不可逆转的,所以我们要做好长期打算和准备”,梁春晓谈到,同时表示:“在2054年,中国的老龄化将达到历史峰值,三分之一的人口都将是老年人,以后将长期稳定在34%的老龄化水平线上,今天的老龄化程度只是一个开始”。
贤志师父作主题演讲
来自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社会治理室主任曾红颖表示,老龄化并不是我国一国的问题,而是世界性普遍难题,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希望。“中国人的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7岁,这是时代给予我们的恩赐,大家应该活得更好,活出希望和美好,我我们应该对得起这个时代”,操着东北话掷地有声地说道,赢得大家阵阵掌声。
倡议老年人主动接受养老,开启“第三人生”
谈及应对老龄化的可能性举措时,梁春晓表示:“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进来,进行社会共治共构型模式,尤其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政治体制模式要适应老龄化社会的转型,甚至于社会文化心理状态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尤其提及了公共政策对于老龄化社会转型中的关键作用,他认为未来的公共政策应该着力突出差异性、公平性、全面性和创新性,强调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让老年人共同参与到养老事业中来,建立多元利益群体共同参加的,以家庭为中心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老年人主动参与养老事业,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养老。
宋雷作主题演讲
同时,他还提出两个创新性理念:第一、开启老年人的“第三人生”。如果把出生到成家立业看作“第一人生”,成家立业到退休看作“第二人生”,那么“第三人生”就是退休之后该重新选择人生的一种生命状态。梁春晓表示“第三人生”的重要任务就是“超越人生”,颇有一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意味。第二,发起“时间银行”倡议。呼吁年轻人将时间奉献给老人,通过分享时间的方式实现最大程度的对老年人的身心灵呵护和关爱。
不同于梁春晓的“药方”,曾红颖站在国家提供公共服务的角度来探讨老龄化问题的应对举措,并向公众做出了四词八字倡议:“活好、不怕、兜底、生态”。她呼吁公众不要怕老龄化,因其只是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的趋势性变化,并表示我国已经拥有15.5万个养老机构,而且老年人需要的必需的公共服务实际上比我们预期的要低。同时表示政府将会兜底“鳏寡孤独废疾者无人赡养”的老人,并且会购买服务,主动进行市场培育,力图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共同适应多元生态服务的多元化供给。
当度法师作主题演讲
行天之道,佛教养老的前世今生
《道德经》有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佛教参与养老古已有之,历史上,佛教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由来已久,从梁武帝设孤独园以恤孤幼,到武则天设立“悲田养病坊”以收容贫苦残疾无所依靠之人,再到宋明时期的“福田院”、“居养院”,直到当代的“人间佛教”思想下的寺院安养院等,皆以“慈悲济世”为依止,奉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切实帮助社会共同解决养老敬老助老问题。
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赵哲伟着重探讨了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佛教养老的“前世今生”,并就佛教养老未来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赵哲伟分析表示,我国的基本养老策略是“9073”,即90%居家养老,7%社区服务,3%机构养老。目前“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失独家庭不断增多,传统的居家养老功能越来越脆弱,越来越多的老人期待着机构养老。在养老机构服务设施方面,我国目前存在严重不足的状况。“而相较机构养老,佛教养老更多提供的是精神关怀以及临终生命关怀,这在机构养老是很难做到的,而佛教办养老本身就是一个接续传承”,他坦言道。
被称为中国第一“养老和尚”的福鼎资国寺住持贤志法师也如是说:“资国寺的养老事业就是对社会大众的回馈,社会大众来到资国寺就是我们的菩萨,所有的寺院都是大众的,我们出家人做的就是知恩感恩报恩,传承佛法精神,兴办佛教养老,为国家做一点事情也是我们的责任”。
同时在谈到目前佛教养老的困难和问题时,贤志法师也坦言:“希望能得到政府更有利的支持,表示期待针对宗教界开展养老服务的政策法规能尽快出台,能更好的为大众做好养老事业”。
车爱平社长作主题演讲
做利民事,佛教养老的前景展望
“寺院参与养老是我国养老事业的重要补充”,慈善中国杂志社社长车爱平说道。这与大多数演讲嘉宾的观点不谋而合,对于佛教养老未来的发展道路问题,北京大学哲学博士赵哲伟表示要抓住两个基本点:
第一个是政府为主体的政策支持:首先,要进一步明确行政管理机关,规范审批程序,明确规定佛教养老机构的登记注册部门是民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时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制定一系列登记注册的程序,具有可操作性和透明度,切实解决现有登记注册中遇到的土地证等问题,以使民办佛教养老机构能够成为独立法人,能够依法运作并承担民事责任。其次,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扩大对佛教养老机构的扶持范围。最后,要建立健全高效的现代养老机构管理制度,加强内外联动,接受公众监督。
第二个是佛教养老机构的主体素质提升,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要不断放宽接受入住老人的条件,建设普惠型养老机构;第二,重视佛教养老机构专业团队建设,提升专业服务水平。
浙江奉化佛教安养部住持当度法师认为,“佛教养老最重要的是心的问题,让老年人老有所用,让老人感受到生命的新鲜和年轻是最关键的。”,“我给老人说六个字——‘不比较,不计较’,坚定相信自己相信的”,当度法师补充道。
谈及未来佛教养老事业,当度法师兴奋的说道:“我这一生就做这一件事,我想要在中国的2885个县里都建一所养老院,什么证明都不要,也不用写合同,也不用儿女签字,什么人来我都接收”。当度法师的一席话引起现场持续不断的掌声,“我们就这样办了这么多年的养老院,8年来,没有一期法律纠纷,因为我们养老院不需要义工,大家都是义工,大家互帮互助,你馋一把我扶一把,我们就是要发挥这种社会互助精神”。
来自木鱼佛学工作室的宋雷表示,对佛教养老的前景非常看好,坦言:“现在社会确实需要佛教参与养老,社会的难点痛点就是我们慈善养老的起点,寺院养老体现的是佛教最大的慈悲”。并表示未来,佛教要结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发挥好佛教慈悲济世的优良传统,着力为出家众及其父母以及佛教居士解决好养老难题,并提议成立佛教寺院养老文化研究中心,全社会的佛教养老院应该沟通往来,共同参与到利民利国的事业中来。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谓大同。”,这是古德对大同理想社会的描摹,而今,佛教养老正在以势如破竹的勇气为这一大同理想增砖添瓦,相信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佛教养老必定能探索出一条适应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佛教养老道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