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钟牌行,1965年2月生,男,湖南省益阳市人,大专文化,1982年10月应征入伍,现任深圳海关缉私局驻惠州港海关缉私分局纪检督察特派员,曾任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泥江口镇黄獭村荣誉村长,平时致力于研究农村工作。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部分农村,由于自然地理条件落后、村民文化素质不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结构不平等、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客观原因导致的贫困现象, 一直是世界历史上无法彻底根除的社会顽疾。消除贫困,做好扶贫工作,帮助贫困人口脱离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社会矛盾、改善人民生活所面临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经济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践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的具体体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整个中国尤其是农村地区普遍处于极度贫困状态,扶贫成为党和政府政策制定和安排生产的优先考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不断开创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今年,现行标准下的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形象地讲,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站起来”解决了挨打的问题,“富起来”解决了挨饿的问题,“强起来”就是要解决挨骂的问题。“挨打挨饿挨骂”是对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形象化阐释。经过99年不懈奋斗,党领导全国人民解决中国的“挨打挨饿挨骂”三大问题,实现伟大的历史使命。我们党成功地解决了落后“挨打”问题,使中国人民真正的“站起来”,不再受人欺负,任人宰割;成功地解决了贫穷“挨饿”的问题,使中国人民真正的“富起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脱贫致富之路。我们党着力解决好失语“挨骂”的问题,使中国真正的“强起来”,实现民族复兴。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和心血,是广大干部群众扎扎实实干出来的。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上将是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这是一项对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重大伟业。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这是一场硬仗,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要将扶贫成果筑牢巩固,并且要长期坚持下去。下面,就如何巩固扶贫工作成果谈几点个人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加强农村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堡垒作用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因此,必须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个支部、一个堡垒”,必须充分遵循党是领导一切的。1927年,著名的三湾改编,毛泽东主席提出把支部建在连上,这是加强党建的一个重要标志,后来成了建党建军的一项基本原则和制度。通过三湾改编,党的组织在部队形成了系统,党支部掌握了基层,党对军队领导的制度得以确立。由于加强了党的领导,开始改变了旧式军队的习气和农民的自由散漫作风,部队面貌焕然一新,凝聚力、战斗力空前提高。农村党支部是各级政府部门最基层的党组织,最基本的活动单位,是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纽带,与群众距离最近、接触最多,直接关系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党的执政基础。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拓展,必须从支部抓起,从支部严起,使每个党支部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特别是在发展转型期和小康建设关键期的今天,农村党支部如何围绕政治和服务两大功能,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持续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加强农村党建迫在眉睫的根本任务。
(一)加强打造特色支部品牌
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以“广泛参与、服务中心、突出特色、打造品牌”为目标;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的建设。二是紧紧围绕上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特色支部品牌”创建,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对各项工作的推进力。通过开展“特色支部品牌”创新主题实践活动,切实抓好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力求达到四个增强:即增强党的基层组织活力,扩大党组织影响力;增强基层党支部的自觉性,提升党支部工作水平;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党支部的工作上台阶;增强党员意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强村富民。三是要开展“特色支部品牌”创建活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的新方法,探索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新途径,以党支部为统领,以各党小组为单位,因村制宜、一村一策,专注产业的精耕细作,从做容易发挥龙头优势的项目和产业入手,找准选对强村富民路子,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二)努力实现服务发展目标
服务功能是基层组织工作的着力点和根本落脚点。就农村来讲,关键是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一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集体有了稳定收入,才能实现有钱办事、有能力服务。长期以来,集体经济的匮乏成为农村发展的瓶颈,村级运转靠补、债务偿还靠卖、公益事业靠垫、基础设施建设靠要的现象较为普遍,村级党组织陷入“想办事、没钱;不办事、挨骂”的窘境。二是农村党支部必须面对集体经济匮乏这个事实。立足农村经济困难实际,要充分利用好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并通过土地流转,采取创办合作社、参股分红等方式盘活集体资源,获取稳定收入。三是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没有和谐稳定的环境,发展只能是一个美好的设想。就农村来讲,主要是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上做文章,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新农村风尚,让群众生活的快乐舒心,营造和谐安宁的发展环境。
(三)狠抓“两委”党员队伍建设
政治功能是基层组织的本质属性。在农村,主要是要加强教育引导,带好村“两委”班子和党员两支队伍。一是加强“两委”班子队伍建设,关键是要处理好“两委”主干的关系。“两委”主干是党在农村的执政骨干,是村支两委的主心骨。二是上级党组织要加强教育引导,提高“两委”主干“一肩挑”比例,促进二者和谐相处,避免相互之间相互拆台、扯皮推诿,促进政令畅通。三是大力实施“人才回归”工程,把返乡创业人员、致富带头人、退休国家干部等各类人才选拔成为农村掌舵人。要制定落实农村工作法,实行政务、村务、帐务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办事公平、公开、公正,让群众看的明白、干部干的清白。四是将为民办事作为评价干部的硬指标,提高群众话语权,干部成绩如何由群众评判,促进干部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急群众所及、想群众所想,以实实在在的业绩取信于民。五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主要是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以“四讲四有”为合格党员的标准,尤其是强化党员讲奉献意识,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政治理论水平和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为村里的发展稳定出力流汗。
(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方向明确了,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提高了还不够,必须严格落实和健全办事制度,靠制度管权、管人、管事。没有制度的刚性执行,党支部主体作用的发挥就没有保障。一是从严开展政治生活。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各项制度,充分利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武器,严格规范党员管理监督,着力促进党内政治生活的经常化,杜绝庸俗化和过程化,使各种形式的组织生活都有实质内容和实际效果,确保从严治党不缺位。二是规范村级事务管理。对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宜,要坚决执行政务、村务、帐务公开,引导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有序参加村级事务的管理,完善每项工作的办事流程,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三是严格执行干部职责、问责依据和违责处罚规定,让老百姓清楚每个办事环节,给干部履职套上紧箍咒,为村级事务的规范管理提供重要遵循。四是规范村务监督工作。要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建立监督报告、评议考核等各项制度,加强对村务决策、“三资”管理、惠农政策、土地流转等重大事项的监督,确保村务公开透明、合法合规。
二、关注农村脱贫现状,加大设施投入和产业建设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党组)一定要履职尽责、不辱使命。要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减轻基层负担,做好工作、生活、安全等各方面保障,让基层扶贫干部心无旁骛投入到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中去。笔者在农村生活了近20年,一直对加快农村的经济发展,使农民真正能够走出贫困进行深入思考,并对很多农村进行了实地调研。目前,扶贫工作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方面,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保障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必须在抓好“两不愁”的长效巩固机制的同时加以切实解决。一是面临着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高脱贫质量的挑战。“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脱贫攻坚不应只关注当年的贫困户是否达到脱贫的标准,更应在永久脱贫上下功夫,建立起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最大可能地减少贫困家庭的返贫现象。脱贫攻坚阶段,要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对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予以帮扶;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二是部分深度剖析贫困地区的人口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方面面临的困难。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集中在深度贫困地区,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这些地区致贫原因复杂、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未来要重点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继续坚持精准施策,促进扶贫资源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从财税、金融、土地、人才等各个方面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支持,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扶贫大格局。在脱贫标准上,既不能脱离实际、拔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能虚假脱贫、降低标准、影响成色。
一、加强农村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堡垒作用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因此,必须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个支部、一个堡垒”,必须充分遵循党是领导一切的。1927年,著名的三湾改编,毛泽东主席提出把支部建在连上,这是加强党建的一个重要标志,后来成了建党建军的一项基本原则和制度。通过三湾改编,党的组织在部队形成了系统,党支部掌握了基层,党对军队领导的制度得以确立。由于加强了党的领导,开始改变了旧式军队的习气和农民的自由散漫作风,部队面貌焕然一新,凝聚力、战斗力空前提高。农村党支部是各级政府部门最基层的党组织,最基本的活动单位,是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纽带,与群众距离最近、接触最多,直接关系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党的执政基础。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拓展,必须从支部抓起,从支部严起,使每个党支部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特别是在发展转型期和小康建设关键期的今天,农村党支部如何围绕政治和服务两大功能,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持续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加强农村党建迫在眉睫的根本任务。
(一)加强打造特色支部品牌
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以“广泛参与、服务中心、突出特色、打造品牌”为目标;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的建设。二是紧紧围绕上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特色支部品牌”创建,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对各项工作的推进力。通过开展“特色支部品牌”创新主题实践活动,切实抓好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力求达到四个增强:即增强党的基层组织活力,扩大党组织影响力;增强基层党支部的自觉性,提升党支部工作水平;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党支部的工作上台阶;增强党员意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强村富民。三是要开展“特色支部品牌”创建活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的新方法,探索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新途径,以党支部为统领,以各党小组为单位,因村制宜、一村一策,专注产业的精耕细作,从做容易发挥龙头优势的项目和产业入手,找准选对强村富民路子,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二)努力实现服务发展目标
服务功能是基层组织工作的着力点和根本落脚点。就农村来讲,关键是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一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集体有了稳定收入,才能实现有钱办事、有能力服务。长期以来,集体经济的匮乏成为农村发展的瓶颈,村级运转靠补、债务偿还靠卖、公益事业靠垫、基础设施建设靠要的现象较为普遍,村级党组织陷入“想办事、没钱;不办事、挨骂”的窘境。二是农村党支部必须面对集体经济匮乏这个事实。立足农村经济困难实际,要充分利用好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并通过土地流转,采取创办合作社、参股分红等方式盘活集体资源,获取稳定收入。三是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没有和谐稳定的环境,发展只能是一个美好的设想。就农村来讲,主要是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上做文章,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新农村风尚,让群众生活的快乐舒心,营造和谐安宁的发展环境。
(三)狠抓“两委”党员队伍建设
政治功能是基层组织的本质属性。在农村,主要是要加强教育引导,带好村“两委”班子和党员两支队伍。一是加强“两委”班子队伍建设,关键是要处理好“两委”主干的关系。“两委”主干是党在农村的执政骨干,是村支两委的主心骨。二是上级党组织要加强教育引导,提高“两委”主干“一肩挑”比例,促进二者和谐相处,避免相互之间相互拆台、扯皮推诿,促进政令畅通。三是大力实施“人才回归”工程,把返乡创业人员、致富带头人、退休国家干部等各类人才选拔成为农村掌舵人。要制定落实农村工作法,实行政务、村务、帐务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办事公平、公开、公正,让群众看的明白、干部干的清白。四是将为民办事作为评价干部的硬指标,提高群众话语权,干部成绩如何由群众评判,促进干部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急群众所及、想群众所想,以实实在在的业绩取信于民。五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主要是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以“四讲四有”为合格党员的标准,尤其是强化党员讲奉献意识,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政治理论水平和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为村里的发展稳定出力流汗。
(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方向明确了,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提高了还不够,必须严格落实和健全办事制度,靠制度管权、管人、管事。没有制度的刚性执行,党支部主体作用的发挥就没有保障。一是从严开展政治生活。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各项制度,充分利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武器,严格规范党员管理监督,着力促进党内政治生活的经常化,杜绝庸俗化和过程化,使各种形式的组织生活都有实质内容和实际效果,确保从严治党不缺位。二是规范村级事务管理。对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宜,要坚决执行政务、村务、帐务公开,引导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有序参加村级事务的管理,完善每项工作的办事流程,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三是严格执行干部职责、问责依据和违责处罚规定,让老百姓清楚每个办事环节,给干部履职套上紧箍咒,为村级事务的规范管理提供重要遵循。四是规范村务监督工作。要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建立监督报告、评议考核等各项制度,加强对村务决策、“三资”管理、惠农政策、土地流转等重大事项的监督,确保村务公开透明、合法合规。
二、关注农村脱贫现状,加大设施投入和产业建设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党组)一定要履职尽责、不辱使命。要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减轻基层负担,做好工作、生活、安全等各方面保障,让基层扶贫干部心无旁骛投入到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中去。笔者在农村生活了近20年,一直对加快农村的经济发展,使农民真正能够走出贫困进行深入思考,并对很多农村进行了实地调研。目前,扶贫工作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方面,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保障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必须在抓好“两不愁”的长效巩固机制的同时加以切实解决。一是面临着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高脱贫质量的挑战。“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脱贫攻坚不应只关注当年的贫困户是否达到脱贫的标准,更应在永久脱贫上下功夫,建立起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最大可能地减少贫困家庭的返贫现象。脱贫攻坚阶段,要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对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予以帮扶;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二是部分深度剖析贫困地区的人口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方面面临的困难。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集中在深度贫困地区,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这些地区致贫原因复杂、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未来要重点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继续坚持精准施策,促进扶贫资源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从财税、金融、土地、人才等各个方面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支持,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扶贫大格局。在脱贫标准上,既不能脱离实际、拔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能虚假脱贫、降低标准、影响成色。
(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困扰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治本措施。政府加大投入,加快速度,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状况是当务之急。一是要坚持按照农业产业化、效益优先的原则,加快扶贫公路建设步伐,在确保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达能力、抗灾能力和照明能力;二是要切实抓好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对农村老旧的水库、河流、水渠要加大修复和治理,解决贫困农户的饮水和农业灌溉困难问题,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要加强基础设施质量监管,现在很多地方的一些农村公路、水利设施、危房改造等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甚至很多地方出现了豆腐渣工程。因此,要在巩固建设成果,在一次建成、永久受益上下足功夫。
(二)加大农村产业基地建设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结合当地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以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政策引导、品牌打造、文化促进、质量保障为抓手,按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方向,打造从种植、养殖、加工、生产、品牌、市场到深度综合利用为产业链,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因地制宜,根据气候特点、土壤条件、资源优势及产业现状,纵深推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依托特色生态资源,深特色文化内涵,培育特色文化、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养心休闲度假旅游。一是大力调整结构,抓好贫困农户的产业基地建设。着重加强贫困农户的产业规划及发展工作;二是切实抓好以畜禽、水产为主的养殖业发展。合理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巩固引种成果,引进优质牲口,如:优质山羊、优质牲猪、优质肉牛、优质其它家禽等,形成规模生产基地,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大力开发水产养殖业。积极培育养殖大户,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大户以支持,让大户帮助、扶持、带动贫困户发展,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经济。对于产业比较优势较弱的贫困地区,应立足于本地特色,面向市场,挖掘本地土特新奇产品(如特色水果、药用昆虫、中草药等),走小而精、特而优之路,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新门路。
三、探索扶贫发展思路,建立健全扶贫机制新体系
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必须高度重视面临的困难挑战。要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驻村工作队不能撤。要严格考核开展普查,严把退出关,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进一步整合扶贫力量。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针对贫困地区而言,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相当艰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创新工作思路,大力推进社区扶贫,扶贫责任区,党员干部、民营企业主结对帮扶等。一是大力实施农村社区扶贫。社区扶贫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是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进程的助推器。可以极大地激发农民群众参与小康建设的热情,改变农村和农民的精神面貌,显示出农村社区建设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充分展示新时期农民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无私奉献精神。一大批农村的先进力量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结构调整可以得到突破性发展,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得于明显提高,可以较好的破解公益事业难办的难题,从而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是进一步明确扶贫责任区。把扶贫任务、目标、措施落实到人。划定扶贫责任区,把责任区的扶贫成效与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相挂钩,做到有领导抓、有专人管,工作年初有计划、半年有检查、年底有总结;三是拓宽社会帮扶渠道。社会帮扶工作已不仅仅是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义务,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等群体融入到社会帮扶工作中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帮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总结好、完善好、宣传好,使之成为社会帮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大力实施各方参与扶贫
一是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群众,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把政府推动的扶贫开发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自觉行动。实施到户的项目,都要由群众自愿提出申请,正确处理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群众投工投劳与农民减负的矛盾,牢牢把握“依法办事,手续完备,不留后患”。坚持群众自力更生,实行以工代赈、验收兑现,项目的实施要实行优先,先干先支持,后干缓支持,不干不支持;二是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户,把项目落实到户,把政策补助到村到户,解决好重点乡、村的交通、水利、通讯和群众饮水难、看病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为他们实现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加强监管,增强项目资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要求,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帐、专户管理,所有项目要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做到“项目到村、任务到户、登记造册、张榜公布”。
(二)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龙头是产业化扶贫的支撑,只有通过各类龙头组织的带动,促进产、加、销相互衔接,才能真正形成一体化经营的格局。龙头企业或组织的带动作用,有利于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转化率和产品附加值,加快产业化扶贫的实施步伐,提高扶贫效益。一是扶持本地龙头企业。扶贫资金不仅要向生产基地、农民,而且要向一批龙头企业倾斜;二是培育农村能人。引导一部分有头脑、有胆识、敢创敢干的农民从生产环节中退出来,从土地上转移或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通过提供市场信息、组织参观学习、给予资金技术支持等多种手段,重点扶持一批农民贩运大户,使大户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骨干和支撑。大力发展和壮大农产品经纪人队伍,政府要大力加强引导、扶持,提高中介组织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起来;三是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的加工企业要向精深加工的方向发展,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实现由初加工向精加工转变。进一步拓宽农产品加工范围,由传统地对粮食加工,向土特产品、稀有产品加工转变。逐步提高加工水平,扩大加工规模。由小规模、低档次的手工作坊向大规模、上档次的加工企业发展转变,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加大智慧农业投入,降低人工成本和综合效益,努力形成“多元化竞争,多主体进入,多渠道流通”的新格局。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困扰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治本措施。政府加大投入,加快速度,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状况是当务之急。一是要坚持按照农业产业化、效益优先的原则,加快扶贫公路建设步伐,在确保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达能力、抗灾能力和照明能力;二是要切实抓好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对农村老旧的水库、河流、水渠要加大修复和治理,解决贫困农户的饮水和农业灌溉困难问题,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要加强基础设施质量监管,现在很多地方的一些农村公路、水利设施、危房改造等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甚至很多地方出现了豆腐渣工程。因此,要在巩固建设成果,在一次建成、永久受益上下足功夫。
(二)加大农村产业基地建设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结合当地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以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政策引导、品牌打造、文化促进、质量保障为抓手,按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方向,打造从种植、养殖、加工、生产、品牌、市场到深度综合利用为产业链,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因地制宜,根据气候特点、土壤条件、资源优势及产业现状,纵深推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依托特色生态资源,深特色文化内涵,培育特色文化、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养心休闲度假旅游。一是大力调整结构,抓好贫困农户的产业基地建设。着重加强贫困农户的产业规划及发展工作;二是切实抓好以畜禽、水产为主的养殖业发展。合理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巩固引种成果,引进优质牲口,如:优质山羊、优质牲猪、优质肉牛、优质其它家禽等,形成规模生产基地,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大力开发水产养殖业。积极培育养殖大户,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大户以支持,让大户帮助、扶持、带动贫困户发展,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经济。对于产业比较优势较弱的贫困地区,应立足于本地特色,面向市场,挖掘本地土特新奇产品(如特色水果、药用昆虫、中草药等),走小而精、特而优之路,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新门路。
三、探索扶贫发展思路,建立健全扶贫机制新体系
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必须高度重视面临的困难挑战。要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驻村工作队不能撤。要严格考核开展普查,严把退出关,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进一步整合扶贫力量。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针对贫困地区而言,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相当艰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创新工作思路,大力推进社区扶贫,扶贫责任区,党员干部、民营企业主结对帮扶等。一是大力实施农村社区扶贫。社区扶贫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是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进程的助推器。可以极大地激发农民群众参与小康建设的热情,改变农村和农民的精神面貌,显示出农村社区建设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充分展示新时期农民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无私奉献精神。一大批农村的先进力量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结构调整可以得到突破性发展,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得于明显提高,可以较好的破解公益事业难办的难题,从而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是进一步明确扶贫责任区。把扶贫任务、目标、措施落实到人。划定扶贫责任区,把责任区的扶贫成效与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相挂钩,做到有领导抓、有专人管,工作年初有计划、半年有检查、年底有总结;三是拓宽社会帮扶渠道。社会帮扶工作已不仅仅是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义务,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等群体融入到社会帮扶工作中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帮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总结好、完善好、宣传好,使之成为社会帮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大力实施各方参与扶贫
一是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群众,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把政府推动的扶贫开发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自觉行动。实施到户的项目,都要由群众自愿提出申请,正确处理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群众投工投劳与农民减负的矛盾,牢牢把握“依法办事,手续完备,不留后患”。坚持群众自力更生,实行以工代赈、验收兑现,项目的实施要实行优先,先干先支持,后干缓支持,不干不支持;二是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户,把项目落实到户,把政策补助到村到户,解决好重点乡、村的交通、水利、通讯和群众饮水难、看病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为他们实现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加强监管,增强项目资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要求,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帐、专户管理,所有项目要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做到“项目到村、任务到户、登记造册、张榜公布”。
(二)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龙头是产业化扶贫的支撑,只有通过各类龙头组织的带动,促进产、加、销相互衔接,才能真正形成一体化经营的格局。龙头企业或组织的带动作用,有利于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转化率和产品附加值,加快产业化扶贫的实施步伐,提高扶贫效益。一是扶持本地龙头企业。扶贫资金不仅要向生产基地、农民,而且要向一批龙头企业倾斜;二是培育农村能人。引导一部分有头脑、有胆识、敢创敢干的农民从生产环节中退出来,从土地上转移或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通过提供市场信息、组织参观学习、给予资金技术支持等多种手段,重点扶持一批农民贩运大户,使大户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骨干和支撑。大力发展和壮大农产品经纪人队伍,政府要大力加强引导、扶持,提高中介组织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起来;三是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的加工企业要向精深加工的方向发展,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实现由初加工向精加工转变。进一步拓宽农产品加工范围,由传统地对粮食加工,向土特产品、稀有产品加工转变。逐步提高加工水平,扩大加工规模。由小规模、低档次的手工作坊向大规模、上档次的加工企业发展转变,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加大智慧农业投入,降低人工成本和综合效益,努力形成“多元化竞争,多主体进入,多渠道流通”的新格局。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