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修路,我们绕了一个圈子,终于在村东南边刘古愚孙子刘汝省之子刘耀明门前汇合。刘耀明家的墙上,填满了了刘古愚的照片与一些重要资料。大家瞻仰了先生的遗像,观看先生在世时的办学成果。从小喜爱读书,清咸丰八年(1858)入乡塾时已能“诸经成诵”。清同治四年(1865)应童子试,名列榜首。同年入关中书院, 业师为翰林院编修黄彭年。 九年 (1870) 肄业,先后在渭南、咸阳任教。清光绪元年(1875)参加陕西乡试,中举人。次年赴京会试落榜,从此绝意仕途,誓不为官,积极倡导并实践普及教育、培养人才,使中国富强的主张。
从资料介绍:可以知道刘古愚的主要大事:刘光蕡(1843-1903),字焕唐,号古愚,陕西咸阳天阁村人。清末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陕西维新派领袖,戊戌维新时期,他的许多学生如胡均、崔志远、李岳瑞等直接参与维新变法活动,在北方实际上起着维新运动旗手的作用。于右任论及戊戌变法有“南康(有为)北刘(光)”之说。作为爱国教育家,先生的教育救国理想虽未实现,但是他为社会造就了一大批有用人才。他的主要弟子有:于右任,茹欲立、李子逸、王授金、冯孝伯、杨西堂、杨松轩,张季鸾,杨西堂,朱佛光,范紫东等人在民国时期的陕西以至西北政治军事和文化史上都有相当高的地位。刘古愚为咸阳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家、思想家,维新派领袖、关中儒学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关学后镇”。他在教育方面的成就尤为显赫,近代陕西、甘肃等地的新教育都是由刘古愚而始。著名教育家、学者吴宓这样评价刘古愚:“咸阳刘古愚老夫子,为关中近世大儒,近数十年中,吾陕知名人士,无不出其门下。”
七律·诗赞刘古愚班义学
自筹资款开学校,
教育思维理念强。
免费扶持贫困子,
桃李天下美名揚。
瞧开大众知识欲,
女子读书识字祥。
师范推行及速快,
造福百姓最荣光。
在刘耀明的带领下,驱车村北后,沿乡道向西行驶大约1.5公里后,可以看见一条150米长的水泥路,西边载上松树,东边的坑已经挖好,准备载松树。刘古愚的墓前,有两颗高大的国槐了1992年4月20日,刘古愚墓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槐前有两方石碑,东边的咸阳市人民政府1994年立,上面刻有“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古愚墓”,西边的是秦都区人民政府1994立的。在刘古愚墓地,凭吊古人,抚昔思今,感慨万千。墓封土为圆丘形,东西长5米,南北宽4米,高1.65米。据说在1933年立墓碑1通。曾出土墓志两方。碑首篆刻:''清征士刘古愚先生墓表'',碑文正书21行,行64字,陈澹然撰,宋联奎书,高树基篆额,刘安国立石,郭希安刻字。碑文主要是表彰刘古愚的为人和业绩,书法俊秀,刻工精美。
七律·追悼刘古愚
关学后镇戊戌间,
光蕡维新变法牵。
康性积极活动组,
北刘弟子勇当先。
千名精俊心灵巧,
义建学堂教育前。
造就人才国最爱,
生平事迹世流传。
参观完后,在刘古愚塑像下合影留念。我们感到,刘古愚的遗址与展览馆都办的很好,是一个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