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段丽(化名)越来越担忧信息泄露。段丽的孩子正在上初中,为了更好地辅导孩子,她经常上网浏览一些与教育有关的信息,例如学习辅导、成绩预估、学校报考信息等。不过,要想进入网站了解这些相关信息,段丽会被要求填写孩子所在的学校、年级、成绩、报考学校意向等信息。有时通过网站的对话框咨询问题后,由于填写了电话号码,段丽会频繁接到推销辅导班的电话或其他服务信息。此外,段丽还发现,孩子在上网查阅学习资料时,网页上会时不时弹出一些不适合孩子浏览的推送。(法制日报4月2日)
值得注意而又令人深思的是,段丽这些的经历并非孤例。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深陷信息泄露的忧虑之中。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未成年人上网变得很普遍,个人信息被源源不断地收集、存储在网络空间,再在不知不觉中被泄露,这些信息包括姓名、通信记录、消费记录等。据报道,今年两会期间,未成年人保护问题成为热点话题,尤其是未成年人的信息保护更受到强烈关注。
有关专家分析,如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主要面临网络诈骗;网络欺凌;淫秽、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网络隐私权受到侵犯及网瘾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未成年人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会造成不利影响;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会带来危害;对未成年人的人身权、财产权等也会造成侵害。尤为严重的是,网络上的违法行为会延伸到线下,会对社会稳定、公共道德等公共利益造成不利影响。
2016年11月7日,为了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一方面是保障网络安全,另一方面是保护更多公民的网络权益。未成年人作为我国特殊保护群体,个人信息需要特殊保护。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在关于传播暴力、淫秽色情信息方面都有相关规定,国家也支持研究开发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产品和服务,而且对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以及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行为也有严格的规定。
值得欣慰的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将为解决新形势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提供法治保障,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有利于未成年人信息保护。
未成年人上网,法治保障必须上线。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的第一监护人,首先必须履行第一监护人职责,提高网络素养,指导未成年人正确上网,对违法信息及时举报或要求网络平台删除,依法维护未成年人权利,矫正未成年人的不良网络行为,要努力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和影响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学校,作为培养和教育下一代的“主阵地”,有责任和义务与家长经常沟通、密切配合,帮助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在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能歧视,更不能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细致地根据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其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和青春期教育,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严厉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由于未成年人的判断力和控制力不比成年人,他们的信息保护具备特殊性,从法律角度考虑,对于未成年人信息泄露和非法利用的行为,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宣传教育,组织建立未成年人上网指引和网络信息发布标准,为未成年人不良网络行为的矫正提供社会资源;全社会应当树立尊重、保护、教育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关心、爱护未成年人。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活动吸引未成年人参与,更重要的是对侵犯未成年人个人网络信息的违法行为依法处理,齐心协力营创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作者:周志宏)
转载请注明出处。